当我们谈及石窟,脑海里闪过的往往都是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些中原北方的石窟,恢弘壮美,的确引人入胜。但南方石窟,尤其是四川地区的石窟,也值得我们为之侧目。
论数量,四川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超过了全国总数的1/3,高居榜首。论分布,四川省的21个市州除攀枝花市外,都留有石窟寺遗存。论营造时间,从南北朝到明清,乃至民国,延续千余年之久。
泸州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明代。图源/文旅泸州
无论是在山崖间,或是在江河畔,还是在乡野里,那些散落在四川地区的石窟遗珍串起了久远的历史,也让我们看见了跨越千年的社会发展轨迹和人们的生活面貌。“天下山水在于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在这里造就了秀美山川,吸引住无数人的钟爱。但对于不能飞天遁地的古人而言,这山川却是重重阻隔。于是,他们以脚步丈量土地,连缀起一条条古道。这些古道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使得人们跨越了屏障,开始商贸往来,不同的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中融合。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在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前,四川先民就已经走出了一条通往南亚的孔道——蜀身毒道,今天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也称南方丝绸之路。图源/成都方志
源于印度的佛教,可能很早就顺着这条古老的国际商路传入四川。《宋高僧传》卷一九《唐成都郫县法定寺惟忠传》中就曾记载:“释惟忠……出家法定寺,本是后汉永平中佛法始流中国便有,置德净伽蓝,神光屡现。”而在蜀身毒道沿线发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诸如彭山166号崖墓出土的陶塑佛像摇钱树座、乐山麻浩一号崖墓中雕刻的佛像等,也当是一大印证。左图:彭山166号崖墓出土的陶塑佛像摇钱树座 东汉。图源/眉山生活
右图:乐山麻浩一号崖墓中雕刻的坐佛 蜀汉。图源/乐山大佛景区到了南北朝,纷争不断,却是佛教盛行之时,凿窟建寺,造像刻经蔚然成风。南朝宋、齐时代,当纷飞的战火阻断河西走廊的交通,怀揣着信仰的僧侣们只好经由丝绸之路河南道入蜀出川,建寺设像,继续传播佛教。南朝梁普通四年康胜造释迦背屏式石造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图源/四川博物院昔日“南朝四百八十寺”早已荡尽,徒留“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幸而在蜀地发现了不少南朝造像:茂县出土的南齐永明无量寿佛造像碑,为四川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时代最早的佛教造像碑(483年);成都万佛寺、西安路、同仁路等地出土的南朝佛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一尊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造像,衣袂飘飘,带着我们看见南朝风流。
古蜀道示意图 截图自纪录片《蜀道风流》
开窟凿像的风潮,则是在北魏时期沿着古蜀道由北入川,于山岭之间开出“繁花”朵朵。地处入川通道——金牛道上的广元,就是四川石窟艺术最初“绽放”的地方。
广元千佛崖大佛窟(726号窟)北魏 图源/广元千佛崖北魏晚期,第一声锤音在广元嘉陵江东岸的山崖上敲响,往后千年声声不绝,凿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石刻摩崖造像群——千佛崖石窟。
与千佛崖隔江遥望的皇泽寺,同样始凿于北魏晚期。其中的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
广元皇泽寺中心柱窟(45号窟),为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图源/皇泽寺博物馆作为南北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四川较早地接触到了佛教文化与艺术,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发展,渐渐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隋唐时期,佛教在四川日渐鼎盛。而武周的推崇,更是在这里掀起了造像热潮。在广元,来自长安、洛阳的官吏,多以开窟造像捐资出力作为礼佛的方式。千佛崖上至今留存的那些精美的唐代窟龛,足可见当时营造之盛。广元千佛崖苏颋龛,由唐代高官苏颋捐资修建。图源/广元市文广旅局同样是位于川北的巴中,分布着众多隋唐时期的石窟及造像,尤以唐代造像最为精彩。
盛唐时候,米仓道取代金牛道成为入川要道,大批能工巧匠紧随官兵、商贾而来,将米仓古道南端的巴中打造成为广元之东的又一个佛教造像中心。
南龛摩崖造像 图源/摄图网
巴州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石门寺,通江千佛崖、白乳溪……在巴中那些密布的窟龛中,我们可以看到或是塑造了丰满、色彩艳丽的佛像,抑或是雕刻着繁复精美的图案,处处流露出浓郁的盛唐气象。
西蜀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唐代造像也趋于繁荣。邛崃石窟、蒲江石窟,以及乐山大佛、自贡荣县大佛石窟等宏伟庄严的大佛像,基本都是凿于唐代。
这些窟龛佛像,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祈愿,也显示出当时高超的石窟营造技艺。
乐山大佛 图源/摄图网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中原北方石窟陷入停滞,工匠们纷纷避乱入蜀。偏安一隅的四川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石窟开凿的中心。特别是川东的安岳石窟,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高峰和代表。在安岳——中国唐宋石窟最集中的县,现存大大小小的造像10万余尊。漫步其中,扑面而来的唐风宋韵,最是让人沉醉。
唐宋之后,直至明清、民国时期,四川石窟仍有发展。由川北一路向南,延续千余年的营造历史,使得四川成为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在四川,这些星罗棋布的石窟造像,虽然大多为中小型窟龛,但涵盖内容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广元千佛崖三圣堂窟正壁大龛(266号窟)北魏 图源/广元千佛崖
当然,一开始还是深受中原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影响。在广元千佛崖、皇泽寺那些北魏晚期开凿的石窟里,窟龛的营造与造像的雕凿,比如中心柱窟(皇泽寺45窟)的形制、一佛二菩萨/弟子的造像组合,与同时期的中原北方石窟多有相近之处。
广元皇泽寺大佛窟(隋末唐初)摄影/禹涵
隋唐之时,四川石窟开始展露出自己的特色,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造像组合;密宗造像也于盛唐时开始流行,到了两宋时更是成为主要的造像题材。安岳石窟中的毗卢洞十炼窟,就用生动形象的雕刻来表现自称密宗第六代祖师的柳居直的修炼过程。作为道教发源地,四川本土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也交织出璀璨的艺术之花——道教造像。于是,绵阳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隋唐)、广元剑阁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唐代)相继应运而生。
鹤鸣山道教造像长生保命天尊(唐代)图源/剑阁县文化馆美术馆在安岳石窟,还出现了佛道同龛,甚至是儒、释、道三教合龛的景况。华严洞第二龛“大般若洞”,就将儒、释、道三教合凿于一龛之中,为宋代三教共融的石刻艺术精品。
大般若洞,儒、释、道三教合龛。图源/安岳石窟研究院不过,四川石窟最迷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世俗化和烟火气。与充满皇家风范的中原石窟相比,四川石窟更多的是由普通百姓捐资开窟,供养佛像,多为浅龛和摩崖造像,因而可见写实的趋势,更显人性化。
巴中南龛116号龛的西方净土变,凿于初唐,共雕刻有46尊听法菩萨像,祂们随意而坐,不拘小节,各有各的姿态,而这正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的场景。安岳石窟-毗卢洞紫竹观音(水月观音)图源/乐山文旅 童福艳/摄安岳石窟的紫竹观音,雕刻于北宋时期,造像左脚悬于台外,右脚跷起,看上去极为悠闲,世俗化特征更为显著。而这些散落古道乡野的石窟,穿过历史的风烟与今人相伴,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超凡脱俗的梵像,从此也浸润了人间的烟火气。
千年的雨雪风霜中,斧凿声声,在巴山蜀水间凿成一座又一座石窟,也定格了历史的变迁。岁月被剥蚀,往事渐消逝,而坚硬的石头在雕琢中留存下诸多记忆,吸引着我们前去追寻,去回味。
【3】王剑平主编,“中国石窟文化丛书”第一辑《广元石窟》【4】何汇主编,“中国石窟文化丛书”第一辑《巴中石窟》招聘、投稿、合作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编辑|艺旅文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